北京籍考生被录取为免费的师范生后,考生、招生院校、北京市教委三方将签订协议,不签协议的考生将被取消录取,按照协议:考生须从事教育10年以上,如果在北京城镇中学工作,还须先到基层工作两年……详细。(人民网7月22日)
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免费高等教育,必定要给予相应的回报。如果事先不签订协议,考生大学毕业后一走了之,不再从事教育事业,这无疑有悖于“师范生免费”政策制定的初衷。如今,考生、高校、教育部门三方在录取前就签订协议,是对各方权益的一种约束。但这种约束,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一种约束。
考生现在签了协议,承诺遵守一切条款,如果将来一旦反悔了,那时高校和教育部门靠什么来约束?扣压毕业证书、公布考生违约的信息、追缴所享受的免费教育的学费……,还是别的什么?可以说,届时不论高校和教育部门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约束,其实都是非常乏力的。你扣压毕业证书,我不要了;你公布我违约的信息,我不在乎;你追缴学费,我本来就家庭贫困……反正我该学的东西都学到手了。不论对考生怎么约束,如果将来考生不能到教育岗位上去工作,那都将是教育的损失。毕竟,现在的基础教育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师范生去充实。
靠一张协议的约束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,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现在考生签订了协议,承诺毕业后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10年,如果将来反悔,那他反悔的原因何在?依我看,反悔的原因归结起来,无外乎两个方面:一是本身对教师和教育事业不够热爱,当初签协议仅是为了享受免费的高等教育而已;二是教师和教育事业让他看不到自己未来。大学四年的时间,多少还是可以培养一个人对教师和教育的热爱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,教师这一职业和教育这一事业的发展空间如何,是能否吸引考生四年后遵守承诺的关键所在。
在我看来,要想让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生四年后都走上教育岗位,不能仅仅靠现在的协议来约束。重要的是在约束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的待遇,进一步通过教师来发展和壮大整个教育失业,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,让有志青年都能主动以加入到教育事业的队伍中为荣。当教师真正成为吸引有志青年的理想职业时,也就不用再担心免费的师范生会毁约了。